数字展演 | 国美AI原力赋能第六届世界佛教论坛

 

 

 第六届世界佛教论坛 

The Sixth World Buddhist Forum
同愿同行·和合共生

 

 
宁波弥勒博物馆

 

2024年10月15日至17日,第六届世界佛教论坛在浙江宁波举办。来自全球72个国家和地区的佛教界人士、专家学者和嘉宾代表出席论坛。

 

当天,第六届世界佛教论坛文化展陈揭幕仪式在浙江宁波弥勒博物馆举行,本次文化展陈分为“和合共生——世界佛教文化艺术展”、“同愿同行——中国佛教传承发展主题创作展”和“翰墨佛缘——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佛教艺术珍品展”三大展览,总面积约2.3万平方米。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本次展陈总策划高世名出席揭幕仪式并介绍创作过程,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出席论坛开幕式。
 
图片
 
中国美术学院承接“和合共生——世界佛教文化艺术展”、“同愿同行——中国佛教传承发展主题创作展”的展览策展、艺术创作、空间设计及施工工作,“同愿同行·和合共生”也是第六届世界佛教大会的主旨,中国美术学院团队通过视觉艺术的表现形式诠释了妙相纷呈的佛教艺术、感化人心的佛教文化,展现了大千世界中的法音禅境,以佛理氤氲的翰墨丹青、佛蕴延绵的物象构造,彰显了当代佛教致力全球文化和合、文明共生的无尽愿景和构造和谐发展、多元共存的价值愿景。
 
图片
 

“展览体现了中国美院各学科和专业发展的优势和社会担当,在时间紧创作任务重的情况下,艺术性和原创性成为本次展览的一大特色,这是一次艺术与佛教文化传承的命题创作,既体现了艺术家们的长期积累,也是对佛教文化主题深入挖掘和调研后创作的全新作品,每一件作品背后都有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饱含了艺术家们的辛勤付出。”本次展陈总设计师毕学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中国美术学院从2024年3月初接到任务到揭幕,历时7个月,策展团队和空间展陈设计团队前后修改调整26稿,艺术创作团队从资料收集、考察调研、写生、创作历时不到4个月。展陈设计工作与建筑设计施工同步展开,两大展览分别以“一沙一世界”、“一窟一经典”为创意点,展现了展陈空间叙事氛围。展览从佛教文化的“世界性”与中国佛教的“世界化”两大主旨出发,以佛教文化传承发展的角度为主线贯穿始终,共同呈现佛教文化从古印度到中国、再从中国到世界的发展历程。文化展陈一方面回顾梳理佛教传承与发展历史,展示佛教丰富多元的文化;另一方面,在全球语境中应对当下并直面未来,以佛教文化艺术展为契机,推进当今世界共同价值的形成,展现中华文化对塑造人类文明未来愿景的重要意义,两个展览彼此呼应、互通共构的方式形成整体叙事性结构。本次展览融艺术创作与学术研究转化为一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展品包括重要文物、摄影作品、非遗艺术品、实物及模型、多媒影像作品及交互装置等多种类型,总计779 件(组),重点展品 168 件(组),数字化展陈形式占总面积的22%。
 

 

 

 

和合共生——世界佛教文化艺术展

“妙相纷呈”单元

 

“和合共生——世界佛教文化艺术展”以世界范围内丰富多元的佛教文化艺术,表现佛教与世界多元文明的“和合”与“共生”。展览分为“妙相纷呈”(造像篇)、“佛光视界”(摄影篇)、“禅韵墨香”(书画篇)、“非遗佛蕴”(非遗篇)四个单元,通过与佛教相关的造像、摄影、书画、非遗等形式,梳理世界佛教文化的历史脉络,展现佛教丰富繁荣的历史文化,体现出佛教多元、丰富、和平、圆融的文化特性,以期为当代社会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展览开篇、结尾处还设有序篇“历届回顾”以及附厅“此间禅意”的休闲空间。

 

“妙相纷呈”单元,着重展现佛教艺术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及其在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形态演变。本单元分为“八相成道”“妙相化衍”“梵韵汉风”“相好庄严”四个部分,精选呈现从早期古印度、中亚到中国、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等地区跨越多个世纪的佛教图像与造像,通过文物、多媒体影像、石窟壁画等多样化的展示方式,呈现佛教造像的世界性与艺术性,彰显佛教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

 

 

 八相成道 

Eight Phases of the Buddha's Life

“八相成道”影片

 

“八相成道”矩阵莲花·AI实时生成交互作品,围绕佛陀一生的八个阶段“降兜率、托胎、出生、出家、陵魔、成道、转法轮、入涅架”展开,以3D动态造像动画还原经典造像图像,展现佛陀一生八个阶段的形象演变。作品通过旋转“佛祖舍利子”水晶旋钮转盘,进行交互控制和图像切换,以切片形态展示佛像演变过程。

 

 

 

本展项通过软硬件系统集成创造沉浸式体验。采用八角柱顶部集成的水晶莲花交互界面元件,该元件通过动态光效引导用户进行交互行为,实现装置美学表现与功能指引的统一。在技术实现层面,本装置整合了高精度多模态传感系统(包括红外、电容及力学传感器)、实时数据采集与处理单元(基于ARM架构的嵌入式系统)、动态反馈执行机构(微型伺服电机驱动的机械传动系统)以及分布式数据处理芯片组,确保用户交互行为与数字内容的低延迟同步响应。

 

 

在内容构建方面,结合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图形学技术实现佛教文化内容的可视化呈现。具体包括:应用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对佛教典籍进行语义分析与知识提取,基于计算机视觉算法对图像资料进行三维重建,利用自研的实时渲染和2d转3d的AI技术管线,将二维图像衍化为三维动态全息样态,精确还原了佛陀八相成道的阶段性特征,不仅使体验者能够直观感知佛陀的形象演变,同时具有高度的技术创新性,为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展示提供了可扩展的解决方案。

 

 

 

 妙相化衍 

Evolution of Marvelous Manifestations

“妙相化衍”影片

 

“妙相化衍”裸眼佛龛 · 主动式3d裸眼展项为弥勒、观音、文殊、普贤、地藏形象数千年造像演变图谱,依照“印度一中亚一中国一韩日东南亚”的形象演变脉络,选取典籍文物中所录弥勒、菩萨、罗汉的经典形象以3D裸眼模拟全息影像装置的形式进行呈现。

 

从古印度到中国,从亚洲至世界,沿着佛教传播的踪迹,佛教艺术经历了从象征到象形、从具体到抽象的演变过程,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它一方面延承佛教艺术自身的演化规律,另一方面又吸收各个地区的审美特色,从而创造出各具特色的造像样式。这里所展现的,正是观音、文殊、普贤、地藏、弥勒五位菩萨的诸多风貌。

 

本展项整合眼球追踪技术、裸眼立体显示框架和人工智能算法,构建了独特的沉浸式互动体验。通过立体摄像机,精准追踪体验者的眼睛和头部运动,通过动态调整屏幕内容,确保视觉焦点与用户实时同步,增强用户临场感。同时,通过实时姿态解算引擎驱动显示内容进行透视投影矩阵动态重构,确保视觉与用户视点保持同步,有效消除传统立体显示的辐辏调节冲突问题。眼三维显示系统采用多焦面动态渲染引擎结合微结构光栅阵列,通过光线场重构算法生成符合双目视差的离散视点图像,依托人眼空间位置信息实现自适应光场分布调制,形成符合人类视觉特征的沉浸式体验闭环
 

 

 

同愿同行:中国佛教传承发展主题创作展
 
“同愿同行:中国佛教传承发展主题创作展”通过艺术创作与学术研究的深度结合,表现佛教进入中国后的传承与发展,彰显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展览分为“法门龙象”“史海撷英”“名山圣迹”“人间佛教”四大版块和“藏传佛教活佛转世专题特展”,藉由与中国佛教相关的专题创作,寄托“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的共同愿景,展现中国佛教担当“携手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之共同使命的博大气度。

 

 名山圣影 

Sacred Images of Renowned Mountains

“名山圣影”影片
 

“名山圣影”全息环幕剧场 · 百米环幕展项。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并对我国的宗教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佛教的盛行,逐渐形成了风靡中外的众多佛教名山,诸多佛教名山多为佛菩萨道场,其山川悠远、风景宜人,同时更将佛菩萨代表的“慈悲大智”“精进践行”“与乐拔苦”等理想境界赋予其中,人们登山揽胜,更是借此憧憬美好生活,寄托宏大愿景。山川常驻,精神永存;盛景常在,宏愿永辉。

 

 

展览分为“梵山圣境”和“名山圣影”两个部分。“名山圣影”选取佛教典籍中的公认的佛、菩萨、罗汉形象,通过艺术家的创作的多媒体影像,以屏幕播放的形式环绕在“名山绘卷”长卷周围,以造境之法构造佛教“慈悲智愿行”之沉浸式体验场景。

 

 

本作品展项通过高精度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建模与文化遗产数字化重建技术,结合人工智能驱动的电影级渲染算法及多模态计算机视觉解决方案,构建了具备毫米级精度的虚拟文化遗产场景。特别是在纹理映射环节,应用高分辨率UV展开算法与基于生成对抗网络(GAN)的纹理修复技术,确保虚拟佛像表面材质的高保真度与细节还原。

 

 
在影像呈现层面,创新性整合实时渲染引擎与三维纱幕投影映射系统,通过与现场灯光设备实时演算,构建了动态光照响应式的虚实融合影像系统在后期制作环节,运用基于物理的粒子动力学模拟引擎构建复杂自然现象的数字孪生系统,并采用DaVinci Resolve电影级色彩科学框架进行影像调色处理,有效提升跨媒介呈现的视觉一致性,使得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界限更加模糊。该展项深度融合了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标准与实时图形学领域前沿成果,在非线性编辑流程中实现了多源异构数据的精确时空对齐,形成具备学术规范性的文化遗产数字孪生解决方案。

 

 

 

 数字艺术主创团队 

 

主创作者:于朕

项目经理:

程序设计:张怡

视觉制作:袁艺湲、钱伊依、郑文喆朱培

声音设计:萧金哲

 

出品单位:中国美术学院AI中心

 

 

 

 图 文 |袁艺湲 钱伊依

 编 辑 |钱伊依

 审 核 |于   朕

 
 
 
 
 
 
 
 
 
 

 

 

中国美术学院AI中心(CAA AIC),将艺术、人工智能、工程技术、计算机科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用艺术智性去联通和牵动人工智能,研究两个AI-艺术智性(Artistic Intelligence)VS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对AI多场景应用进行研究实践,包括AI教育,空间计算,数字活体场景的开发应用。除了对数码客体(digital object)的研发之外,更要推动一种更根本的“数码主体”(digital subject)的研究探索,并以此为为基石,结合顶尖的企业家、VC、AI产业资源,连续开发先进视觉AI工具,培养AI艺术尖端人才,共同打造的集AI教育和AI创新创业为一体的政产学研平台。

“AI中心”主任由陈岩担任,常务副主任由于朕担任。

 

 

 

合作联系

中国美术学院AI中心官方邮箱

CAAAIC@caa.edu.cn

 

 

关注我们

中国美术学院AI中心官方网站

ai.caa.edu.cn

 

中国美术学院AI中心官方微信公众号

 

中国美术学院AI中心官方小红书账号

小红书号:CAAAIC

 

中国美术学院AI中心官方抖音账号

抖音号:CAAA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