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美报+

【编者按】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全面普及,各行各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一方面,工作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另一方面,我们也开始深入思考和探索各行各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艺术家作为人类精神世界的塑造者,始终是创造与创新的重要力量。AI对艺术领域尤其是绘画领域的影响,已成为当下热门话题。面对AI的汹涌来袭,艺术家们如何看待并利用这一新兴工具?艺术家的角色定位又该如何调整?在这个AI与艺术创作深度交互的时代,艺术家们如何持久保持并激发原创力?成为艺术家不可回避的课题。
□ 本报记者 刘晶/策划
于朕(中国美术家协会数字艺术艺委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副院长兼任AI中心常务副主任):人工智能的浪潮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重塑艺术领域。从Stable Diffusion到DeepSeek,技术将艺术创作推向“智性觉醒”的临界点。真正的危机不在于艺术家是否会被替代,而在于能否重构艺术的本体价值。艺术家必须成为人机认知系统的神经中枢——既驾驭算法逻辑,又以艺术智性为AI注入文化价值,这是AI时代艺术家的核心竞争力。AI的价值在于拓展认知维度,而非替代人类。艺术家需建立“双向驯化”思维,既利用AI突破感官局限,又通过智性引导技术进化方向。在作品《后人类·赛尔》中,自然语言模型与机械臂的实时交互系统揭示了这一逻辑。当观众与数字生命对话时,AI模型的情感调度与机械臂的物理震颤形成共生回路——AI并非单纯执行指令,而是在人类语境的刺激下不断重构其认知模型。艺术家在此过程中的核心作用,是设计“认知触发点”:通过设置开放性对话框架,引导AI在算法边界处产生“创造性失控”,从而暴露技术与人性的博弈现场。这种实践颠覆了传统的人机主从关系。艺术家不再是“命令发出者”,而是“认知生态架构师”,其智性体现在对技术潜力的预见性开发。AI生成技术的普及,将艺术原创性推向认知重构的深水区。当算法能无限复刻风格化图像时,艺术家的核心价值不再是形式的发明者,而是认知框架的设计者。原创力的本质,转向对技术逻辑的创造性干预——通过建立“非对称规则”,在算法的确定性中植入人性变量。AI时代的技术浪潮,倒逼艺术家/设计师完成认知身份的范式跃迁。首先,从“创作者”转型为“认知架构师”,其核心任务从生产视觉对象转向设计人机交互的认知协议;其次,从“技艺掌握者”进化为“技术炼金师”,通过算法污染、参数扰动等策略,在机器逻辑中培育人文基因的突变体;最终,从“个体表达者”升维为“生态构建者”,在技术理性与感性经验的碰撞地带,搭建新型艺术生态的底层操作系统。这种身份革命指向艺术智性的终极目标:建立人机共生的价值坐标系。艺术家需在数据洪流中锚定人性的罗盘,既利用AI拓展感知维度,又防止技术暴力对文化基因的侵蚀。其本质是构建双向驯化的认知闭环——人类以艺术智性牵引技术进化方向,技术以算力反哺人类认知升维。当AI将艺术生产推向效率极限,人类迎来智性的觉醒时刻。艺术的终极价值,在于构建技术与人性的认知平衡。未来的艺术家是硅基与碳基文明的摆渡人——以智性为舟楫,在算法洪流中打捞人性的碎片;以创作为熔炉,在数据荒漠中冶炼意义的晶体。当机器学会模仿已知时,人类必须成为未知的拓荒者;当技术解构一切确定时,唯有无法量化的震颤与困惑,才是照亮数字文明的精神火种。

于朕 《后人类·赛尔》
人工智能交互、机械智能、情绪多模态实时反馈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编辑 | 刘 晶
制作 | 闫天蒙
校对 | 蔡培新
初审 | 刘 晶
复审 | 冯知军
终审 | 金 新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王会
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861130056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5年出版44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264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13071178285
新闻热线
电话:010-68469146
邮箱:zgmsb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