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新质生产力”专题座谈会在杭州召开



“艺术与新质生产力”专题座谈会在杭州召开

一万道彩虹AIGC数字艺术产业创新交流活动二期

转载自中国艺术报,作者邱振刚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十四五”规划即将收官、“十五五”规划即将开启之际,由中国文联、中国科协共同主办的“艺术与新质生产力”专题座谈会于8月30日在杭州举办。座谈会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战略目标,聚焦艺术与新质生产力的深刻关系,探讨中国式现代化的文艺贡献与新质生产力的艺术表达这一时代课题,进一步明确文艺工作的历史方位和时代使命,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推动文艺文联工作高质量发展。

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张政,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王进展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徐永军、诸迪,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许江,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主席团委员、书记处书记谢力、李昕,中国文联副主席潘鲁生等出席座谈会。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高世名主持会议。艺术家、科学家、企业家代表,以及中国文联所属各全国文艺家协会、文联机关相关部室、部分地方文联负责同志,中国科协相关部门负责同志,浙江省文联、浙江省科协和中国美术学院相关负责同志等80人参加座谈会。


座谈会上,潘鲁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科协主席凌文,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余旭红,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医药学部主任黄荷凤,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开明画院副院长舒勇,中国流行色协会会长贺显伟,中国美术学院教授、DIA中国设计智造大奖秘书长卢涛,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创新环境研究所所长刘萱,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创新设计学院副院长兼AI中心常务副主任于朕,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张文武,深圳佳简几何工业设计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设计总监张九州等11位艺术、科技领域的代表,围绕“艺术与新质生产力”主题发言。


“民间文学作为内容IP的源头,可以为数字文化与创意产业提供价值内核。”在潘鲁生看来,我国丰富的民间工艺通过设计转化,将为新经济、新制造、新消费提供资源支持和创新空间。他以乡村振兴项目中的汉服生产为例,指出传统手艺与现代设计、分布式制造相结合的新模式,不仅提高了产业效能,也实现了文化传承、艺术创新与经济效益的统一。这一案例表明,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实质上是从“生产效率”向“价值创造”的范式转变。


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科协主席凌文从盘活文化存量、发掘文化储量、催生文化增量等角度提出建议,系统梳理国内外文学、音乐、戏剧、舞蹈等现有文化资源,实施数字化工程,搭建文化原创力基础数据库;要重新发现文化资源的魅力与活力,将其转变为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对现象的辨识能力,支撑秉承优秀文化传统与风骨的文化产业做精做活;融合多元优秀文化与最新科技成果,从价值理念、知识体系、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方面催生文化新质生产力。


“黑神铸炼”——「黑神话:悟空」艺术展现场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余旭红表示,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的生产力,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他结合今年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黑神铸炼——《黑神话:悟空》艺术展”,从3个视角分析了艺术与新质生产力的关联:其一,艺术为新质生产力创造性生产提供优质内容。在技术快速迭代、感官体验不断升级、复制更加迅捷的时代,唯有真正的优质内容的创造性生产才能赢得尊重。其二,艺术为新质生产力培养具有跨界融合与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艺术训练所培养的思维模式与科学思维形成互补,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其三,艺术为新质生产力的萌发提供想象力与愿景。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突破性创新,而艺术是最能孕育这种颠覆性思维的土壤之一。


“医学治愈身体,而艺术疗愈灵魂。”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医药学部主任黄荷凤表示,科学提供了诊治的依据,而艺术则让医学有了温度。艺术是医学的延伸,补足理性与科学的不足。当药物与手术达到极限时,艺术常常能完成最后的救赎。医生和医学生也需要艺术的滋养。艺术能够训练医生的眼力与心力,培养医生的共情与理解,更能陶冶医生的心境。她认为,具备了科学之理性、艺术之温度、人文之仁心,三者合一,才能成为“大医”。


近年来,民进中央开明画院副院长舒勇一直坚持每天使用生成式AI创作一件艺术作品,很多人以为他这是为了借助AI的辅助来创作更好的艺术作品,实际上他关心的是如何通过每天坚持AI艺术的创作行动,来触摸了解人工智能发展的底层逻辑,以最直接的触感丈量技术革命的底层脉动。他说,自己在实践中意识到,生成式AI的核心是“指令驱动”创作,但就是这个看似简单的输入过程,却暴露出在AI浪潮下守护中华文化根脉面临的诸多困境,应引起高度重视,建设结构性的文化数据库,切实掌握数智时代文化表达主动权。


中国流行色协会会长贺显伟认为,色彩作为驱动新质生产力的美学引擎,色彩的“科技与艺术”融合,不是抽象概念,而是能直接推动产业创新、提升产品价值、优化空间环境的“生产力工具”。在激活新质生产力的进程中,色彩不应仅为视觉符号,更需承载“向善而行”的社会价值。如以故宫、敦煌等文化遗产色彩为蓝本,对散落模糊的传统色彩进行系统挖掘、复原、量化与规范命名,构建中国色彩话语体系。



中国美术学院科艺馆——中国设计智造大奖优秀作品展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DIA中国设计智造大奖秘书长卢涛认为,艺术设计可以将原本冰冷、复杂且专业的科学技术转化为大众愿意接受、乐于使用的日常场景。从近两年中国设计智造大奖获奖作品来看,大致呈现3大趋势:一是艺术创造力不再只关注外观美学和产品形态,而是开始重塑人与科技互动的方式,为用户创造全新的体验。二是以艺术创造力独特的思维方式去质疑和重塑科技发展的方向和目的。在大奖作品中,可以看到许多设计师以艺术家的思维方式,开发出多种用于情感表达、增强人类感知的可穿戴设备等,重新定义了人机交互的终极场景。三是艺术与科技的界限在这些产品中变得模糊,共同催生出一种全新的创作媒介和存在形式,科技不再是工具,而是成了艺术本体的一部分。艺术创造力与科技创新力合二为一,诞生出前所未有的艺术类别和科技品类。


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创新环境研究所所长刘萱说,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科技成果的加速迭代,艺术创作、传播、欣赏、传承的方式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革,科技与艺术进入深度交融的新阶段,正在重塑文化产业的生产逻辑。无论是内容创新、渠道重构,还是产品迭代,都在推动培育“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




2024年4月18日-6月3日,首届中国数字艺术大展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创新设计学院副院长兼AI中心常务副主任于朕围绕“AI与中国数字艺术大展”这一主题进行阐述。他认为,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而数字艺术正是将艺术的情感与叙事转化为生产力创新的重要媒介。数字艺术创作的内核在于将设计思维与高新技术转化为具身体验,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应用。首届大展中“仿生格物”板块的交互艺术作品《后人类·赛尔》,运用AI垂类模型实时生成情感语态、动作交互、实现虚拟引擎与机械智能的交互联动。而且,数字艺术不仅提供技术应用场景,更构建了新质生产力的价值基础。其文化厚度与伦理反思能够有效引导技术发展方向,防止科技异化。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张文武是一位成果丰硕的科幻小说作家。他认为,科学幻想与新质生产力密切相关,是当代文艺工作的重要领域,好的科幻电影不仅是高端文艺作品,还是打破思维惯性、催生创新的利器,更是影响未来认知和未来文明的关键手段。原创性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源泉。众多西方科幻电影构建的“未来场景”为科技研发及时提供了前瞻蓝图,有力助推了科技创新成果的诞生。如电影《钢铁侠》塑造了人机混合战士的场景。张文武建议推动“国产科幻影视专项行动计划”,拉动现象级国产科幻电影的持续产出。


深圳佳简几何工业设计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张九州通过为腾讯打造的《王者荣耀》智能音箱等4个案例,阐述了设计艺术是如何深度介入并催化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他指出,工业设计在服务国家“新型工业化战略”中,扮演着创新驱动引擎和价值放大器的关键角色,通过将科技创新、文化美学与用户需求深度融合,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是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摆脱低价竞争、获取品牌溢价的核心软实力,是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跃迁的战略支点。今后的目标不仅是输出设计服务,更要将“设计定义新品类、设计驱动品牌”的模式进行输出,赋能更多中国品牌,助力它们从“产品出海”走向“品牌出海”和“文化出海”。


会议指出,把握艺术与新质生产力的关系,关键就在于科学把握艺术与科技的辩证关系。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指示精神,赋予新质生产力更坚实的人文支撑和更充沛的精神动力。要从历史纵深、理论高度和实践维度领悟新质生产力的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深刻把握艺术在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进程中的能动作用。


会议认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科技创新,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战略性技术,无疑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和重要引擎。新时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新质生产力跃升的必然趋势,对艺术担当时代使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全新要求。文艺工作者回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时代要求,就要直面人工智能发展的时代呼唤,既要放大新技术的优势,也要放大艺术自身的优势,树立文艺工作者的自信,以自身的创作与实践,积极融入艺术与科技融合发展的时代浪潮,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发挥文艺工作独一无二的价值。


会议明确,全国文联系统特别是各全国文艺家协会要进一步加强与中国科协等相关单位的深度合作,在更大范围发挥科学作用、彰显艺术价值。要深刻把握互联网、AI等技术革命催生的文艺新业态,积极搭建跨领域创新创作平台,探索艺术和科技双向赋能的新路径,持续优化文艺创作评奖汇演实践、提升文艺传播效能,用高质量的艺术作品和活动,助力科技创新,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会议提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牢记嘱托、瞄准定位,积极投身文艺与科技融合、艺术与AI共生的创新实践,勇立潮头、主动搏击,到源头饮水、与时代同行,为建设文化强国和科技强国作出艺术应有的贡献。


座谈会前,参会人员赴中国美院中国设计智造馆、AI中心、M511光影汇、未来科技城展馆等科技与艺术创新实践发生地、集聚地调研。这是继8月25日在北京召开的“人文经济学:文艺赋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后,中国文联举办的又一次专题会议。




8月29日,张政书记一行来到中国美术学院AI中心进行调研,详细了解AI中心在人工智能与数字艺术创作、设计创新、产业应用等方面的实践成果。于朕教授向调研组汇报了AI中心在跨学科教学、研发合作与社会服务方面的进展,尤其在“专业/行业+AI”的解决方案与实践应用场景,主要聚焦“全景沉浸电影+生成式人工智能”“数字体育+AI”“人工智能与数字艺术教育”“混合现实裸眼技术”“游戏引擎开发+AI”“虚拟时尚”等研究方向的前沿探索与应用实践落地的创新模式。


调研专家于中国美术学院AI中心现场调研



全景沉浸电影+AI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文化遗产重建

AI中心在“沉浸电影+AI”领域的探索。自2022年启动“寻窟”工程,致力于以全景沉浸式电影叙事重构洞窟造像艺术与历史记忆。该项目基于自研 AI辅助影像重建系统 与空间实时渲染框架,使数字遗产的再现不止于“孪生”,而是进入“超现实”与“超感知”的沉浸体验。

《寻·窟》是一部关于造像艺术的全沉浸中篇电影项目。观众将通过每一个头盔内的洞窟入口,下坠到“地心”,考古那些封存于四个朝代的“洞天平行世界”——亲历石窟造像者的瞬息艺术时刻。通过工匠等亲历者第一视角,带领观众直接切入洞天世界,从清末藏经的失落传说到北周造像的毁败危机再介入盛唐巨像的诞生之谜,千年古刹,丝绸古道,都通过这些造像者的视角,瞬息万象向你袭来……在“地心”的世界观下,揭开一个个距今已经久远的历史传说,打开那些已无法触达的时空,“昔日如同异邦”。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数字资产重建


在技术研发方面,团队自主研发了面向影视级别的 “2D转3D生成式工作流”:通过单张二维图片即可实时生成带有材质与灯光效果的三维模型,并达到电影级精度标准。这一创新性解决方案为沉浸式影片的制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也展现了生成式AI在数字影像与文化遗产再现领域的巨大潜力。


《寻·窟》,全景沉浸中篇电影,2025


3D裸眼显示技术硬件程序研发转化上实现了新的突破。此次研发的3D裸眼成像技术,比传统3D影院的裸眼效果相比提升65%,该技术实现了更高的景深还原度与亮度表现。观众在观看时无需固定站位,能够自由移动,即可获得自然、真实的沉浸体验。



数字体育+AI

FIFA AI博物馆

FIFA AI博物馆由全AI流程研发制作,整合领先的视觉工业级数字艺术内容与前沿人工智能技术,构建一个高度互动、沉浸式的数字体育娱乐体验环境。这一全球首创的数字体育综合体,将以足球全产业链为核心,汇聚文化传播、休闲娱乐、青训研学、特色购物、国际交流等多重功能,全面展示数字体育的产业潜力与文化价值。它不仅是体育迷的沉浸式乐园,更是产业创新的实验场与文化交流的新平台。


FIFA AI博物馆的目标,是将FIFA的全球体育经济影响力引入数字化场景,形成 “世界级、产业级、现象级” 三位一体的数字体育新地标。本项目将成为数字体育的策源地,以“数字体育+AI”的新范式推动体育经济、文化传播与科技创新的协同发展,开创国际体育与数字文明融合的新篇章。


《FIFA AI博物馆》,AI+数字体育中心,预计2026落地


艺术教育+AI

跨学科融合的未来人才培养路径

艺术教育+AI”的前沿探索中,中国美术学院联合浙江大学、浙江传媒学院,共同建设的2025年浙江省一流课程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名师名课”《人工智能与数字艺术》,现已正式上线。该课程由中国美术学院AI中心,创新设计学院牵头,集聚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浙江传媒学院媒体工程学院,三校优质学科资源,旨在培养兼具人工智能技术素养与艺术创造力的复合型人才,探索跨界教育与社会创新的新路径。


《人工智能与数字艺术》,浙江省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名师名课”,2025


《人工智能与数字艺术》课程聚焦人工智能技术与艺术创新的深度融合,以“技术赋能+艺术重构”双轨模式展开教学。课程从生成式AI、大模型算法、空间计算等核心技术原理入手,系统解析AI在数字艺术领域的底层逻辑;结合Unity、Unreal引擎等开发工具,贯穿数据采集、智能生成、3D建模到交互呈现的全流程实践。通过元宇宙场景构建、AI影视预演、程序化游戏开发等前沿项目,学生将深入理解AIGC艺术创作范式与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场景。课程还探讨AI如何重构数字娱乐、智能展演、虚拟制片等领域的创作边界,从算法调优到艺术表达,构建完整的“技术+艺术”知识体系,助力学生掌握跨维度创意生产能力的核心方法。

同时,AI中心的AI艺术教育课题组正在开发的K12相关配套课程以及垂类模型和AI工具平台,都将于今年秋季上线。



策展助理

袁艺湲、吕川平、李喆、冯天柏、张文嘉、王浩臣、陈钧韬、钱伊依、何韬、王新舜


视觉设计

叶茗、胡琬泽、周易、张俐、丁桂杰、黎季方


志愿者

王祯、邓鸿斌、刘德正、柯少翔、何佳霖




图 文 |钱伊依

编 辑 |张   俐

审 核 |于   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