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GC迅速扩容的科技浪潮下,创作者数字工具箱发生史无前例的演化,艺术该以何种方式链接进入,全球艺术设计行业、研究机构、高校都在竭尽全力找到对自身赋能的有效路径。
针对AI艺术教育的未来方案,由中国美术学院AI中心发起本次“2025全国人工智能与艺术教育研讨会”的筹备工作会议。“以教育为核心、以产业为依托、以社区为触角”的三位一体协同机制,推动我国新文科背景下艺术教育的深度转型与内容生态重塑。
全国人工智能与艺术教育研讨会筹备工作会议
时间:2025.7.13 9:30 - 16:30
地点: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科技有限公司1楼会议室
2025全国人工智能与艺术教育研讨会筹备工作会议回顾
会议致辞
于朕
中国美术家协会数字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学院AI中心常务副主任,首届中国数字艺术大展策展人
在全国人工智能与艺术教育研讨会筹备工作会议上,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学院AI中心副主任于朕代表主办方发表致辞,指出本次会议作为2026年全国人工智能与艺术教育研讨会的重要前序,将聚焦AIGC技术背景下艺术教育生态的系统重构。
于朕强调,当前“AI+”已成为热词,但“专业+AI”才应是人工智能教育切入产业的有效逻辑。不能把人工智能作为一个专业去研究,而应由具体的专
业、行业出发进行有效融合发展。他提出人工智能与艺术的交汇不只是为“技术赋能艺术”,而是一种“超级交叉,双向汇通”的结构性变革,需要在教育体系内形成可持续的人才培养与课程逻辑。
会上,于朕系统分享了AI艺术教育的五个发展阶段:从AI祛魅、广泛培养,重点选拔到程序微调直至应用开发。他指出,大多数教育者与学习者仍停留在“工具使用”层面,唯有深入理解技术原理与创作逻辑,才能完成从AI Design到Design AI的跃迁。
最后,于朕呼吁跨高校、跨行业共同建立面向未来的人工智能艺术教育框架体系,通过课程设计、研究机制、行业实践等方式打通教育链条,为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注入艺术的智性与变量。他以“用艺术智性开启下一个超人工智能时代”作为本次致辞的总结,并表达了对未来深度合作与共创的诚挚期待。
于朕 中国美术家协会数字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学院AI中心常务副主任,首届中国数字艺术大展策展人
嘉宾发言
邴寅
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超视觉工作室主任
在会议上,邴寅围绕AIGC与艺术教育融合发展的实际观察与教学实践,分享了其研究团队近年来的探索成果与思考。
他指出,相较“AI+艺术”或“AI+教育”这一宏观视角,更可行的路径是“专业+AI”,即从各自的艺术学科出发,引入AI工具和思维方式,推动教学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当前AIGC在艺术领域的认知仍存在一定分歧,不少学生、创作者对AI生成内容持保留态度,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技术发展的早期阶段特征。
发言中,邴寅以“原生质性”作为切入点,回顾了AI技术在电影、动画、视觉艺术等领域的早期实验,指出AI带来的不只是创作工具的更迭,更促发了新的感知方式和表达逻辑。在具体案例方面,他展示了团队在大阪世博会、温哥华SIGGRAPH、中科院合作项目等多个重要平台的AI创作与展演实践,涵盖虚拟角色交互、集体记忆建构、非遗动态复原、身体姿态数据化等领域。
他强调,AI艺术教育的建设不应止步于工具训练,而应推动新的知识结构、感知方式与文化机制的建立,为未来艺术生态系统注入真正的原创性动力。
邴寅,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超视觉工作室主任
AJ
头部AI开源学习社区 WayToAGI 发起人
在会议上,AJ 分享了社区在AIGC技术普及与实践应用方面的最新进展,重点围绕教育赋能、实战路径、开源共享三方面展开。
目前,Way to AGI 社区已聚集超800万用户,构建了活跃的内容生产与知识分享机制。其开放式知识库已覆盖数万个实战教程与应用案例,涵盖AI视频、AI动画、AIGC图像、LLM 应用等多个领域。社区秉持“共创、共学、共用”理念,推动AI知识的普及与落地实践。
AJ指出,社区的很多创新型成员正从“玩家”向“行业行家”转变,催生出多个落地场景应用:包括婚礼影像一键生成、图书出版角色一致性建模、家居空间智能匹配设计、珠宝虚拟试戴、文旅导览AI人设定制等。这些项目背后,不仅串联起了先进的插件系统、视觉模型与工作流,也反映了国内AIGC技术商业化进程的加速。
在国际交流方面,WayToAGI 亦积极走向全球,携手东大、武藏野美术大学等海外高校展开技术与观念互动。AJ表示,中国AI发展迅速,在全球语境下具备领先优势,希望通过技术共享与文化碰撞,让更多年轻人获得全球视野下的AI实践机会。
AJ,头部AI开源学习社区 WayToAGI 发起人
ZHO
Comfyui全球社区峰会创始人,comfyui全球生态核心开发者
会议上, ZHO 以“视觉智能时代,如何与AI协同设计”为题,分享了AIGC设计范式的变革趋势,并提出“设计进入AI共创3.0时代”的判断。
ZHO指出,AI视觉能力的跃迁正驱动设计方法从1.0的“工具时代”、2.0的“神经网络协作时代”迈向3.0的“智能体共创时代”。以GPT-4o等多模态模型为代表的新一代基础智能,已展现出对图像语义、风格特征、构图逻辑、审美意图的高度理解与响应能力,真正具备了“协同设计”的能力。
他进一步强调,设计的本质不是工具使用,而是问题的创造性解答。面对AI的强大感知与表达能力,设计师应从“工具操作者”转向“创意策划者”,成为人与AI之间的“桥梁”,用设计思维连接技术、文化与社会。
“AI不再只是外部工具,而成为设计过程的共生智能”,ZHO如此总结当下AI+设计的新阶段,并呼吁更多创作者成为架设在护城河上的”桥“,而不是需要护城河保护的”城“,以开放的心态与跨界的眼光,共同参与这一设计范式的重构。
ZHO,Comfyui全球社区峰会创始人,comfyui全球生态核心开发者
卢华
中国美术学院AI中心AI艺术教育课题组负责人
在本次会议上,中国美术学院AI中心AI艺术教育课题组负责人卢华系统介绍了AI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整体规划与实践路径。
面对技术快速演进、学习焦虑蔓延的时代背景,课题组面向具备艺术基础或转型需求的从业者,构建了“三阶段课程体系”,旨在帮助学员建立“艺术素养+技术能力+项目应用”的能力结构。
平台目前已汇聚众多来自高校及业界的专家与创作者,课程支持单课精修与系统专修两种路径,并配备多层次教学支持机制,为学生提供高质量交付体验。
未来平台将以“百位讲师、百门课程、十万学员”为发展目标,持续吸纳KOL与技术专家共同建设内容生态,探索AI驱动下的新型艺术教育模式。
卢华,中国美术学院Ai中心AI艺术教育课题组负责人
HP
十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AIGC单元获奖导演
HP 作为青年创作者,分享了他在AI视频创作领域的探索路径与个人体会。
他指出,许多人对AI创作的初体验可能是短暂的、浅尝辄止的。但对他而言,持续深入的原动力,来自于“社区感”与“作品完成感”。借助社群中的资源分享、经验交流,他快速上手,并逐渐形成稳定的创作节奏。
HP提到,AI视频创作虽门槛相对降低,但仍需要学习投入与“创作惯性”才能持续。他倡议未来能有更多平台或机制,帮助AI创作者“从尝试走向产出、从个人走向协作”,形成像产品迭代一样的成长曲线。他也表达了希望与中国美术学院平台进行合作,将社区实践与艺术教育有效衔接,推动AI艺术创作进入更具持续性与深度的生态阶段。
HP,十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AIGC单元获奖导演
麦橘
麦乐园社区发起人,头部模型创作者、数字艺术家
会上,麦橘分享了其在AIGC创作生态构建、共创机制探索与社群运营方面的经验与思考。
他以个人训练并开放给社群使用的模型为例,介绍了一种基于底模共创的模式:创作者们围绕统一的模型进行LoRA训练,形成了带有共同审美特征的创作集群。目前,该生态已积累超1600个LoRA模型,其中超过半数由首次参与模型训练的创作者完成,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去中心化共创”。
他认为,一个健康的AI创作社群应满足创作者在“表达”“变现”“成长”三个层面的需求,唯有如此,才能形成具有自循环能力的创作闭环。他指出,未来AIGC的核心竞争力将来自“个体审美能力”与“共创系统的组织力”,这是AI艺术时代真正的护城河。
麦橘,麦乐园社区发起人,头部模型创作者、数字艺术家
王鑫
中国美术学院AI中心少儿美术教育项目负责人
会上,王鑫介绍了少儿美术教育项目,并分享了其背后的教育理念与落地探索。
该项目以“AI绘画+少儿美术教育”为核心,结合教育部最新关于人工智能素养教育的政策导向,构建了涵盖绘画创作、文化认知、数字素养启蒙的完整课程体系。旨在通过AI赋能,激发儿童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王鑫指出,当前少儿美术机构在AI教学的落地上普遍面临师资焦虑、执行困难等问题,因此团队已同步开发配套教案与教学引导,助力基层教师顺利开展AI课程。
他强调,AI少儿绘画项目的目标不是用技术替代传统教学,而是通过AI工具辅助儿童理解美、表达美,最终将数字创意转化为纸面成果,促进艺术与科技的深度融合。
王鑫,中国美术学院AI中心少儿美术教育项目负责人
李志
晨羽智云创始人兼CEO
李志回顾了团队自2020年起深耕AI算力平台的技术探索与产品化实践,并重点分享了其在推动教学与创作工具标准化、产品化方面的思考。
2022年起,平台开始聚焦服务AI内容创作者和教育场景,打造“零基础、免部署、即开即用”的GPU计算平台。他强调,AI时代的教育不再仅是“教人用工具”,而是如何帮助学习者把AI能力转化为产品和服务,实现作品变现与个人成长的闭环。
他最后指出,真正具有护城河的AI平台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能否通过技术手段释放“美”的价值——帮助创作者表达审美、打包知识、服务社会。晨羽智云将持续携手高校与社区,为AI艺术教育提供安全、高效、可持续的技术支持平台。
李志,晨羽智云创始人兼CEO
徐辉
Emmas AI 创始人兼CEO
在会上,徐辉分享了Emmas AI 如何与AI社区形成紧密的生态互补,实现内容生产到平台生态的迁移路径,推动教育与产业的深度互通。
徐辉指出,Emmas AI作为“社媒营销通用AI”,通过将“AI端侧模型操作人类智能终端和海外社交媒体的能力”封装成MCP Server,结合Emmas开放平台,创作者可以通过Agent扩展自身内容能力,使该Agent能够根据营销目标在海外社交媒体规划和制作内容,并通过业务互动实现业务目标达成。
而社区则作为创作者的聚集地,能够通过该Agent向市场输出海量的创意模型与商业工作流,实现收益闭环。
徐辉,Emmas AI 创始人兼CEO
Jade Wu
央视及人民日报特约AI创作者、中国电影美术协会数字艺术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会议上,Jade Wu以“生成机制如何改变艺术语言结构与媒介使用逻辑”为题,分享了自身在AIGC创作与内容实践中的方法探索与反思。
Jade Wu拥有游戏设计与艺术教育的双重背景,曾在EA等国际头部公司担任主机游戏开发者,并长期负责国内某知名教育机构的数字艺术教学管理。在此基础上,带领团队深度介入AI多模态生成内容的创作实践,持续探索超高质量数字影像的生成方法与应用路径。
他呼吁艺术教育界关注创作者生态与生成机制之间的深度关系,从工具使用走向方法论建构,为AIGC时代的美育重塑打下根基。
Jade Wu央视及人民日报特约AI创作者、中国电影美术协会数字艺术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Simon Meng
UCL/UIBK/以及中国美院外聘教师,AI艺术家,知名AI博主
Simon Meng围绕“AI跨智能创作范式革命:维度拓展 / 认知延伸 / 自行演化”进行分享,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对艺术教育体系与创作方法带来的深层变革。
从2020年起,他先后在多所高校开设“AI+设计/创作”课程,见证了工具的迭代演进。在这一过程中,传统教学模式难以为继,AI教育正走向实时更新”的动态体系。
Simon以自身艺术实践为例,总结出AI创作范式的三个关键转向:一是维度拓展,AI推动艺术表达从平面图像走向时间、空间与交互;二是认知延伸,AI工具使个体能借助算法完成超越自身经验与技能的创意生成;三是创作演化机制的重构,AI系统自身正成为一个可以学习、调整甚至“共创”的动态合作者。
Simon MengUCL/UIBK/以及中国美院外聘教师,AI艺术家,知名AI博主
神思远
AIGC创作者,导演
AIGC导演与创作者神思远以"AI介入传统影视制作的探索"为主题,围绕AIGC在当下影视制作流程中的作用与创作身份的分化趋势,做出深入分享。
他指出,随着生成式AI在影视创作中不断深化,创作者的角色正在发生显著转变。神思远认为,这种身份的多元化恰恰反映出AIGC介入影视创作后带来的“生产逻辑再结构”。原本需要复杂分工与高成本的传统影视工作,在AIGC工具的支持下正逐步实现“轻量化”,甚至由个人或小团队独立完成。
他强调,AI并非影视创作的终极替代者,而是拓展创作边界、重构工作方式的有力助力。未来的影视创作,更需要创作者在“技术理解”与“表达主体性”之间取得平衡。
神思远,AIGC创作者,导演
八月 DMNK
AIGC影视导演、深度学习工程师、独立音乐人
八月(DMNK)以“AIGC将如何驱动新时代电影工业”为题,分享了其对AIGC影视实践与创作逻辑的深度观察。
八月提出,AIGC影视创作的核心不在技术本身,而在于创作者的“作者性”与“主体表达”。AI并不具备主观能动性,其“内容价值”来源于人的认知经验与创作意图,而非模型自身。
AIGC创作方法应从“惊奇阶段”走向“表达阶段”,逐步成为影视语言体系中的一部分。应以导演的主体性与情感结构为核心,而非简单追求视觉效果或“高技术感”。他呼吁业界重新审视AI的角色,将AIGC作为一种赋能创意表达、丰富叙事手段的“新常规”,推动影视语言真正实现向“超个体化创作”的演进。
八月 DMNK,AIGC影视导演、深度学习工程师、独立音乐人
南墙
AI数字艺术家,阿里设计AIGC生态合伙人
南墙以“AIGC驱动下艺术风格的基因重组”为题,分享了其在跨界实践与视觉生成领域的思考与探索。
她指出,近年来AI技术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图像生成的效率提升,更深刻地重塑了“艺术风格”的生成逻辑与设计语言的进化方式。
从早期使用AI工具解决具体设计问题,到近年来将AI作为生成媒介进行开放式实验,南墙展示了她如何以工作流封装与在线平台部署为基础,构建稳定、可复用的AIGC内容生产系统。在这一过程中,艺术创作不再受限于固定的风格模板,而是通过对不同风格的“拆解、重构与融合”,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风格“重组”与美学新陈代谢。
南墙,AI数字艺术家,阿里设计AIGC生态合伙人
SSsnap
comfyui技术专家、开源社区开发者
SSsnap以“艺术创作与数学逻辑思维”的结合为题,围绕生成式内容创作中的工具逻辑与创作者分工体系进行深入分享。
SSsnap指出,在AIGC时代,艺术创作不仅是一种感性的图像表达,更是对流程结构、数据模型与逻辑判断的综合理解。他鼓励创作者勇敢进入工具底层,增强对AI创作机制的主控力,进而实现艺术风格与工具语言的真正融合。
他总结道,AIGC创作不再仅仅依赖直觉与灵感,而是在创意的前提下,引入“工程式的精度”与“逻辑化的控制”。艺术与理性的结合,将为下一阶段的数字内容创作带来更多可能。
SSsnap,comfyui技术专家、开源社区开发者
Wenvis
央视新闻/人民日报/新华社/人民网等官方媒体AIGC创作者,AIGC数字艺术家
会上 Wenvis 以“从产品经理的角度聊聊AIGC创作”为题,分享了其从非科班背景切入生成式内容创作的个人经历与方法路径。
他坦言,许多用户接触AIGC后止步于“好奇体验”,而自己之所以能坚持下来,是因为意识到生成式创作不仅具有视觉表达的乐趣,更蕴含了深层的产品价值与系统逻辑,这为他持续探索提供了强大动力。
在实际创作中,Wenvis结合产品思维进行流程拆解与用户体验优化,他将生成过程视作一套“具备模块化与复用能力的内容生产链条”,在其中引入需求分析、反馈测试与版本迭代等机制,使AI生成内容更具目标导向与传播效能。这一方式也促使他成功将多个实验性项目,转化为服务央媒新闻内容生产的实际成果。
Wenvis 央视新闻/人民日报/新华社/人民网等官方媒体AIGC创作者,AIGC数字艺术家
参会嘉宾名单
AJ 、ZHO、 麦橘、HP、李志、徐辉 、Jade Wu、Simon Meng、神思远、八月 DMNK、南墙、SSnap、Wenvis、黄楚杰、大狐、周易、朱旭、阿K、小歪、马天利、徐烨凯、任鹏、林云翔、李思远、高新海、曲涛、叶龙、周翰明、王磊、熊麟俊、吴巧玲、成天译
中国美术学院AI中心
于 朕 中国美术学院AI中心常务副主任,创新设计学院副院长
邴 寅 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超视觉工作室主任
卢 华 中国美术学院AI中心 AI艺术教育课题组负责人
王 鑫 中国美术学院AI中心 少儿美术教育项目负责人
陈连生 中国美术学院AI中心 AI艺术教育课题组运营负责人
周致远 中国美术学院D&A LAB 负责人/发起人
编 辑 |钱伊依
审 核 |于 朕